这几张是我还收藏着的黑胶唱片的一部份。黑胶唱片盛行于上个世纪,一直到1984年CD面市后才被逐渐淘汰。然而黑胶唱片依然是很多音响发烧友所怀念的。这是因为黑胶唱片的记录及再呈现方式是类比 (Analog)方式,空泛感和现场感是现代数码 (Digital) CD 音乐所难以表达的。
这些都是33 1/3 转的 12吋 LP 黑胶唱片
我拥有黑胶唱片一方面是对音乐的喜好,一方面是在学习电子技术的过程中因需要而采䐟的。
当年高中一辍学出来打拼,同住的室友中有两位台湾技训班学习回马的朋友。他们是学无线电技术的。那年代电子并不比今天发达,产品主要的是收音机及电视机。他们学的就是修理收音机及电视机的技术。看到他们动手做感觉很好,于是就要求向他们学习。所幸这两位老师很随和就答应了,也不收学费。开始就是从学看电路图,电子零件如电阻、电容器的分辨。也没什么特别的理论。然后到半山巴巴刹路的电子街买零件,买工具,接着就按图焊接。
记得第一个作品就是单管的超外差收音机。当时的半导体还不流行,都是用高电压的真空管。常常不小心就被电个半死。
收音机做成了,但没有音频放大器(Amplifier),要用耳机才听的到。所以接下来就要学做音频放大器。也是用真空管。做完初级放大器,还要做后级放大器也叫功率放大器。在学习装配放大器时所花的钱和时间是最多的。焊接技术要求也很高。灵件布置不好接线过长都会引起问题。
这是真空管放大器的典型装置,那三个黑色的东西分别为左、右声道的输 出变压器。一个为电源变压器。 |
比如在初级放大器(Pre Amp.) 部分会容易引起噪音(杂音 noise)、humming。或正回馈 (Positive feedback) 引起的啸叫声。在后级放大方面一不小心如忘了接喇叭就会烧掉变压器或烧掉喇叭。
这是真空管机的内部接线,每个电子零件的连接都是人手焊接。 |
半年后因为换工作就和这两位师父分开了。但我并没有放弃,反而越玩越有兴趣。没人教就只好买书买杂志看。当时最有名的一本是香港出版的“无线电杂志”。
会装放大器了,接下来就追求品质,音质。于是什么OTL (output Tramsformer Less), OCL (Output Capacior Less) 都玩了。还有喇叭的要求,喇叭箱的要求等等。所花的钱和时间真不是大家所能想像的。
就如喇叭来说吧, 当时一对60W的日本喇叭就要RM120马币,在试验时一不小心接错线,只听它惨叫一声就完了。在装配OCL、OTL机时损失最惨重。
装好了 Amplifier 就必须试音,唱盘-Turntable 是必备,开始向人借,后来存了点钱才勉强买了个因运输过程被压坏边的原品 TECHNICS 唱盘。还有唱片等等。你看看照片上的唱片都是真品,“艺声” 唱片是当年在香港最有名的唱片公司。还当时音响产品的权威美国RCA公司。
我买的那个转盘 (黑胶唱片唱机) 是最便宜的那种,没有㡳座,底座自己用三夹板制造。 |
这些都是33 1/3 转的 12吋 LP 黑胶唱片,那片 “黄河钢琴协奏曲” 是美国RCA的产品。 RCA 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音响产品生产商。 |
以当时当学徒每月四十五元的工资说什么也不够用。于是只好改行去做建筑工人,日薪五元。有加班时就多一点。但下雨天就没工开,所以一个月再勤劳也只能开个 26,7天的工。除了流汗还要流血,工地常常布满废铁钉,一个不小心就会踩到就要去打针防破伤风。收入虽然高了,但也要很省才够钱买零件。除了杂志。书本则能省则,不是重要的都不买站在书店看,然后抄记下或抄下。
我穷、命苦,只有争扎着前进。我的电子知识就是用汗水及脚㡳的铁钉洞换来的。
就这样从真空管机、黑胶唱片一直玩到半导体电子电路、集成电路、数码电路。直到进入大学后就没有玩音响了,而是以数位电路为主如数位仪器,微电脑及编程等。
说实在很多玩过音响的人都会怀念真空管机及黑胶年代。管机所产生的低音那是半导体机所难以比拟的。高音的表现更是连拉小提琴的手指在动都感觉的出来。更重要的是黑胶的高传真度是否数码音乐所难匹比的。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