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孝 悌 忠 信 礼 义廉以上这付对联的出处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清朝,临池王半朝为显示他家有文有武,建造了一座功德牌坊,请蒲松龄题副楹联。蒲松龄因这王半朝,为人狡诈霸道。就写了“三朝元老”四字,然后写下一副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王半朝以为这是称颂的,就请了有名的工匠把这副楹联刻在牌坊上。大家仔细一琢磨,不禁大笑起来。原来,上联隐“八”,即忘(王)八;下联隐“耻”,即“无耻”。整个楹联的意思是:三朝元老,王八无耻。(王半朝排行第八, 人称王八。又王八﹣乌龟别称是也)又有说清初,有人赠降清的明重臣洪承畴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隐“ 忘八”,下联示“无耻”。洪承畴读后,差点气死。但不论如何这两个说法都是针对出格的政治人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传统的八德。到了近代孙中山、蔡元培等受西洋教育的知识份子才把它改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而 "礼、义、廉、耻"则回归四维。在台北的几条大道都以这八德命名如忠孝东、西路, 仁爱路, 信义路,和平路,八德路。这些路名从蒋介石时代就存在。但是就找不到礼义路,廉耻路。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台湾有大约一半的人恨死了老蒋, 恨死了国民党。这些人都说国民党黑到出汁,到底黑到什么程度只有台湾人才知道了。不过从蒋介石的出身看来这些传言大概也不假的(读者有兴趣不妨看看金陵春梦这本书)。要不然老蒋死后不久国民党的江山也不会给阿扁这小子给抢去。大概老蒋和国民党诸将多少有读一点书,把廉耻、礼义放出来让人天天见天天说。人家天天说自己不说始终有点不好意思吧。阿扁是在这种环境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