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Traffic Stat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7年8月27日星期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孝 悌 忠 信 礼 义廉以上这付对联的出处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清朝,临池王半朝为显示他家有文有武,建造了一座功德牌坊,请蒲松龄题副楹联。蒲松龄因这王半朝,为人狡诈霸道。就写了“三朝元老”四字,然后写下一副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王半朝以为这是称颂的,就请了有名的工匠把这副楹联刻在牌坊上。大家仔细一琢磨,不禁大笑起来。原来,上联隐“八”,即忘(王)八;下联隐“耻”,即“无耻”。整个楹联的意思是:三朝元老,王八无耻。(王半朝排行第八, 人称王八。又王八﹣乌龟别称是也)又有说清初,有人赠降清的明重臣洪承畴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隐“ 忘八”,下联示“无耻”。洪承畴读后,差点气死。但不论如何这两个说法都是针对出格的政治人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传统的八德。到了近代孙中山、蔡元培等受西洋教育的知识份子才把它改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而 "礼、义、廉、耻"则回归四维。在台北的几条大道都以这八德命名如忠孝东、西路, 仁爱路, 信义路,和平路,八德路。这些路名从蒋介石时代就存在。但是就找不到礼义路,廉耻路。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台湾有大约一半的人恨死了老蒋, 恨死了国民党。这些人都说国民党黑到出汁,到底黑到什么程度只有台湾人才知道了。不过从蒋介石的出身看来这些传言大概也不假的(读者有兴趣不妨看看金陵春梦这本书)。要不然老蒋死后不久国民党的江山也不会给阿扁这小子给抢去。大概老蒋和国民党诸将多少有读一点书,把廉耻、礼义放出来让人天天见天天说。人家天天说自己不说始终有点不好意思吧。阿扁是在这种环境长大,...

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

有容乃大

有容乃大唐太宗在瓦解了颉利大军后,为解决战后的乱局。实行牧民南迁计划。当时有些大臣并不赞成,理由除了经济问题,最怕的还是深恐重蹈两汉时五胡乱华的覆辙。这的确是非常头痛的问题。长孙无忌等赞成的大臣反覆论証, 翻阅史书。终于找到五胡乱华的原因;当时战败南迁的边彊民族之所以造反,是因为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为贪官污吏剥削与凌辱长期积怨而成。只要朝廷真正善待这些民众, 不只不怕这些人造反,还可安定各边彊民族的心。得到这一论証,唐太宗终于下定决心实行这一南迁计划 。 而且身体力行削减自已的开支, 动员所有高官亲身参与南迁作业, 为灾民建屋安置生活。迅速安定了战后的民生乱局。消息传开,边彊各族无不臣伏, 一致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的这一高招再次得到了验証。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对外的战争无数。但大都是为对抗侵犯的被动战争。自汉武帝独尊儒家以后。各朝代的政治、教育都以儒家思想为主。除了几个穷兵黩武的暴君外,无不以儒家之“仁”为施政之纲。因此你可以看到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每平定一次外患,领土就扩大一次。反观近代西方暴力式, 强盗式的帝国如西班牙、荷兰、英国、苏俄...只维持三两百年就瓦解凋零。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历代统治者的座佑铭。谁违反了这一条不只注定了要倒台而且必定身败名裂。而唐太宗不只深明此理而且比以往历史上的仁王做的更透彻。他不只为本国人民谋福利也照顾其他与中土文化有差异落后的民族。不只照顾他们的生活、也开放教育培养他们。因此贞观中后期,上朝的行列中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官员并列其中。贞观后期更是大胆的突破了历朝的兵家大忌,放弃了以天然地势为屏障的传统战略思想,耗巨资开拓了长安通往西域的大道。把中土的文明加速传播了出去,促进文化贸易交流,消除了不少因文化差异,...

2007年8月11日星期六

仁王兴国

仁王兴国旅居或移居海外的华人尤其是南方各省籍华人都惯称自已为唐人。世界上不少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唐人街(洋人称之China Town)。我想除了老一辈的华裔或受过华文教育者,大部份年青华裔可能不懂这唐人的由来。知道的人都知道,这是源于中国一个朝代﹣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王朝。而它的成功正是奠基于一代仁唐太宗王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他的文治武功实堪为后世政治家(政客莫学)模楷。李世民不只文轁武略, 智慧过人。而且有开阔胸襟,容人所不能容;这才是成就他名垂千古的主要原因。(一)在平定内乱之后他不计前嫌重用了以前不支持、反对甚至要谋害他的人。魏征就是一个例子,他曾是太宗王位竞争者太子李建成的谋臣, 曾策划谋害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且重用了他,而魏征也成了唐朝名譟一时的谏臣。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其二、手握重兵的李靖,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不发兵支援李世民。但李世民取得王位后,依然重用他及他的学生李膺。并委为西征的主帅,最后打败突厥。消除了多年的外患。(二)宽待敌人:唐军打败了突厥并俘虏了突厥王颉利可汗。按理他可以也应该把颉利杀掉。朝中群臣也大都主张杀颉利以慰众战士在天之灵。但在几经人天交战之后他终于力排众议,说服群臣不杀颉利。他所持的理由是唐朝兴兵讨伐颉利是以战止战,不是如颉利为称霸天下而穷兵赎武。他深知草原民族的个性,杀了颉利可以洩一时之恨,...